西海岸传媒

官方移动发布平台

听新闻

泊里镇: “家门口就业”解锁富民新密码

2025-06-22 11:56

 

泊里镇: “家门口就业”解锁富民新密码


在泊里镇,清晨送完孩子上学,尹家村彭红倩熟门熟路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盛源假发厂,领取当天的手工活;在镕华金属品加工部,20余名妇女正忙碌着组装、挂板、导通,并且通过到厂加工和带料回家等方式已带动40余名妇女、2名残疾人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……在这片土地上,越来越多的村民,正依靠着“家门口”就业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。
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近年来,泊里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稳就业保民生的决策部署,积极探索“小项目”带动“家门口”就业新模式,引进一系列投资小、见效快、易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为留守妇女、大龄群众等群体开辟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新渠道,实现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
巧手编织致富梦,假发产业绽放“指尖力量”

欣悦天伦工贸有限公司是泊里镇探索“家门口就业”路径的生动实践,也是“就业帮扶车间”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。2002年建厂以来,从代工贴牌到全球高端假发供应链,欣悦天伦共吸纳了周边村庄200余名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到车间就业,助力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为低收入家庭和富余劳动力打开了一扇致富门。

“这个活儿简单,老师傅教两遍就会了。”尹家村村民彭红倩边忙活边说道,“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领活,做完家务抽空编,当天交货当天结账,一天能挣七八十块呢!”走进泊里镇另一处假发手工活分发点——胶南盛源假发厂,妇女们正娴熟地编织着假发。据了解,盛源假发厂探索分发到户的新型工作形式,降低自身用工成本的同时帮助周边120名村民实现居家就业。

元件链起幸福桥,社区工厂激活“沉睡资源”

 

“泊里镇依托‘就享家’乐业服务站,有效盘活社区闲置资产,引进电子器件代加工点,打造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。”泊里镇社会事务中心主任朱长鹏告诉记者。在镕华金属品加工部,20余名妇女正忙碌着组装、挂板、导通,一根根优质的电子元件线在她们的巧手中被整齐地码在成品架上。“感谢政府和社区以优惠的租金为我们提供场地,极大降低了我们的用地成本。”镕华负责人刘新玲介绍道,“我们通过到厂加工和带料回家等方式已带动40余名妇女、2名残疾人实现‘家门口’就业”。

据悉,2020年,尧头社区居民刘新玲获评西海岸新区“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”,由其牵头设立的代加工点与海尔、海信等众多本土知名电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拥有充足且持续的订单资源,保障工人工资“零拖欠”,带动周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
编织未来,“家门口”就业图景更广阔

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,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为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题,泊里镇聚焦群众就业需求,积极探索“家门口就业”服务新模式。依托“就享家”乐业服务站,完善“培训+就业”服务链条,通过精准对接、技能提升、岗位开发等举措,实现群众就业“零距离”。盘活社区闲置资源,招引传统优势产业,推动产业下沉,一个个就业帮扶车间,如同一座座桥梁,连接着产业发展的与农村居民的致富梦想,就业机会精准输送到村居、社区等“神经末梢”,有效打通“家门口就业”微循环。培育就业新场景,探索“手造非遗+文旅产业+充分就业”融合发展路径,实施“非遗文化园区+社区微业”发展模式,健全“龙头企业+共富工坊+合作社+村民”联结机制,鼓励非遗手艺人创办家庭作坊、共富工坊,营造“创新引领创业、创业带动就业”良好生态……泊里镇“家门口就业”模式已显成效——假发产业里灵巧翻飞的手指,社区工厂中专注劳作的身影,在炕头上编织假发的笑脸……共同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民生画卷。在这里,村民的增收致富路,越来越宽广。

泊里镇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,聚焦无法远行务工的留守妇女与大龄群体就业需求,创新开辟出一条“小项目”铺就“家门口”的增收之路。通过精准引入假发编织、电子元件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泊里镇成功将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把日子过稳当。

下一步,泊里镇将继续聚焦群众就业需求,创新“家门口就业”服务模式,拓展非遗工坊、线上经济、云客服等新业态,多措并举打造“企业降成本、村集体增收益、群众得实惠”的多赢局面,全力绘就“门口有活干、炕头能数钱”的富民美好生活新图景。


欣悦天伦。

镕华金属品加工部。


胶南盛源假发厂。

胶南盛源假发厂,妇女们正娴熟地编织着假发

胶南盛源假发厂,妇女们正娴熟地编织着假发。(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丁霞)


打开“西海岸传媒”看评论

17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