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土地变迁的年代剧掀起了全民追剧热潮,在央视八套创下3.27%的收视率峰值,在爱奇艺站内热度65小时破万。当年轻观众为剧中“扒棺哭母”的情节落泪、老人们守着电视为“八抬大轿绕村三圈”的赤诚感动时,这部年代剧似乎成为了连接城乡、跨越代际的情感纽带。
《生万物》为何能让万千观众青睐?其现象级传播背后,折射出的不仅是创作革新,更是当代社会对土地文明的集体回望与精神寻根。

一
《生万物》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对“精神原乡”的一种深情呼唤。剧中人与土地的深度联结,他们在土地上的生与死、爱与痛,唤起了当代人基因深处对“根”的原始记忆。
严肃文学的荧屏再现。《生万物》的成功,首先得益于对原著《缱绻与决绝》的精准改编。原著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为背景,通过书写百年土地变迁下四代农民的血泪史诗,深刻揭示了农民与土地“生死相依、荣辱与共”的复杂关系。而剧中“量地绳”“烧地契”等符号,直指原著核心隐喻:在过去,土地是农民的枷锁,亦是信仰。改编将七十年跨度浓缩至二十年,强化“女性觉醒”与抗日双线,以“玉簪变锄头”“雪中断亲”等视觉符号,将文学作品的厚重感化作影视剧的张弛有力。

农耕文明里的精细叙事。在剧中,呈现出两种“土地对决”:倪大红饰演的宁学祥视土地为财富符号,为保几百亩地宁可牺牲女儿;而欧豪诠释的封大脚高喊“没有土地,怎么活”,在暴雨抢收中诠释出“土地即生命”。导演刘家成精细化改编剧中道法自然与人性异化的冲突,暗合当代乡村振兴命题,当剧中农民焚烧麦田支援抗日时,土地已从生产载体升华为家国精神的载体。
家国情怀的觉醒。有人说,“时代的一粒尘,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”,但有力量的中国人总是能将“个体命运沉浮与时代潮流联袂而行”,通过个人、家庭(族)和国家的一体化,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所追寻的人生价值。在国家危难之际,农民、佃户、长工、小贩、读书人等不同身份的人,都努力挣脱封建土地制度对人性的束缚,有的“交出地契支援抗日”,有的嘶喊着“连地都保不住,哪有家”,还有的“用抢收的粮食支援前线”,他们都在以朴素的家国观印证着“有土地就有活路”的生存哲学和精神根魂,这也以“人和土地的共生共荣”证明了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是极具力量感的辩证关系。

二
有观众评价剧中“镜头里的冷风能吹到脸上”,在绿幕特效炫技的时代,该剧用泥土的真实感唤醒屏幕前观众的集体记忆,其现象级传播源于三重美学共振。
多重元素弱化沉重话题。剧中开篇,通过“土匪绑架新娘”“亲爹拒绝赎买”“妹妹代替出嫁”三连爆点,将观众迅速代入其中。而倪大红与林永健“雪中互骂”“口水骂战”等笑点,消解历史题材带来的沉重感。剧中“打囤踅谷仓”的春耕仪式、“知不道”“拉呱”等方言对白,句句透露着浓浓的鲁南味儿。
在叙事结构上,编剧将原著的宏大历史跨度浓缩为三十六集篇幅,将土地这个核心元素贯穿全剧,围绕着土地展开的买卖、争夺、守护等情节,生动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那份深厚而复杂的情感,以及在时代变革下,土地对人们生活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,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,又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剧节奏。
实景记录重构土地肌理。剧组横跨山东临沂、日照等地,实景搭建两百亩麦田,严格按照农历节气种植庄稼。服装上的每一块补丁都经过做旧处理,群演指甲缝里的泥垢清晰可见,镜头扫过田野时,观众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,感受到冷风吹过脸庞的凛冽。
剧中,立春“咬春”时的萝卜脆响、芒种时节的抢收场景、冬至“数九”的民俗仪轨,都被细致入微地还原。镜头下沂蒙山区的层峦叠嶂、黄海之滨的波涛汹涌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镜头的真实,将文化基因鲜活再现。
精湛演技激活农耕记忆。倪大红饰演的宁学祥摩挲地契的病态执念、林永健演绎的抠门老汉形象……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角色,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与局限性,共同构成了鲁南乡村的集体记忆。而角色与观众的情感联结,在“饿肚留种”“毁房不毁地”等情节中升华为对土地敬畏的集体共鸣——正如热评所言:“看到麦浪翻滚,想起爷爷攥着土说‘能长庄稼的就是好地’”。

三
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,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。《生万物》的爆火,恰是城市化加速下人们对乡愁的投射。当剧情照进现实,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将土地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。
文化沉浸激活乡村生态。《生万物》的现象级传播,为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。作为该剧主要取景地的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,借《生万物》的热度,打响了“跟着影视去研学”的品牌。景区对电视剧拍摄主场景进行了还原,恢复了宁家大院、费家大院、封家老院等主场景,并且免费向学生及游客开放,零距离了解影视剧拍摄过程。此外,学生及游客还可以观看《跟着共产党走》《战地医院》《妇救会》等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剧演出,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厚植家国情怀。

影视剧《生万物》取景地成为旅游打卡地
文化传承之路扎根土地。文化传承与教育赋能是该剧的另一大价值,剧中对鲁绣、方言、民俗仪轨的呈现,为乡村文化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。可通过“影视课堂”,让青少年了解农耕文明真实细节;同时,可以借鉴剧中“传帮带”的叙事逻辑,建立“乡村文化导师制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专业农人等参与教学,使“生于斯、长于斯”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。正如费孝通所言:“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”,这种扎根土地的文化传承,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。
文化筑牢影视根基。年代剧的价值基点在于“以文化人”,比如今年热播剧《北上》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了生动书写,以青春叙事激活中国运河的文化记忆;《平凡的世界》则通过对城乡文化的张力描绘,展现“人员流动”背景下的生存图景;等等。而《生万物》的特色之一是注重呈现“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如何影响人的”,通过解构文化积淀的厚重力量来打动人、团结人、激励人。如何将这些静态的文化符号,熔铸为更为灵动的艺术风格,从而为观众送上更有“营养”和“冲击力”的光影故事,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。
《生万物》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真正的好作品永远生长在大地上。当我们重新审视土地与生命的关系时,或许能在泥土里找到治愈现代性焦虑的良方。在这个意义上,《生万物》不仅是一部电视剧,更是一次关于文明根脉的集体觉醒。
来源:“山东宣传”微信公众号(ID:sdxcweixin)
打开“西海岸传媒”看评论